重點就要看在你是如何吸收和利用信息的:是零碎、無序、不由自主地被吸引,還是始終知道「我想要什么」,用一根主線,將它們串聯起來,納入自己的體系。 那么,在這個信息過載的社會,我們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,發揮它們的價值呢? 在我們的每一天,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圍著。有時光是接觸這些信息就會應接不暇,更別說吸收、儲存和應用了。 所以,我們要擅于對信息進行分類,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。先讓信息形成系統化,再讓你的思維形成系統化。 對此,我們可從興趣和系統兩個維度,將信息分成四類:
指與自身能力無關緊要,卻又零碎的信息。這類信息價值最小,卻占比最大,幾乎70%的信息,都隸屬于“噪音”。 比如社會新聞、社交動態、搞笑視頻…他們通常來源于:朋友圈、微博、各大APP、以及日常聊天等。 這類信息,龐大又無可避免,那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? 講真,像這類信息最好的選擇就是不看,或者嚴格規定時間。 比如小編,在某天吃完飯的中午,準備刷刷即刻,搜集下廣告素材,結果傻笑了一中午,正事全拋腦后了。 所以,學會舍棄,篩選出這些噪音,避免干擾大腦。 在這個過程中,你可能會遇到兩個敵人,一個叫「以后用得著」,另一個叫「大家都在談」。 其實,想一想就明白,你囤積起來的信息,日后真正派上用場的,有多少?這些跟你生活毫無關聯,又不成體系的零碎信息,過了一段時間,你能再找到它們都已經不容易,更何況用起來。 后者也是一樣的。 依賴「談資」企圖融入圈子,跟上某種「潮流」,其實是一個偽需求。你能否真正為一個圈子接受,在于你能夠為他們提供什么價值,而不在于日常聊天和交際之中。
簡單來說就是:高系統的信息。 在日常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,我們通常會遇到很多副產品,通??煞譃橐韵氯悾?/p> 案例:某某大神的競價投放案例,某某大神的心得體會……諸如此類。內容大都是非常系統詳實。 經驗:一些「How to」類的內容,比如賬戶優化技巧,工具應用……可能目前不怎么需要,但日后確實有用。 文檔:別人整理出來、關于某個知識領域的文檔。比如家居家裝行業報告、00后用戶畫像……如果自己去整理,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。 而這些信息都有一個共同點:信息本身,經過整理,非常系統詳實。如果當作噪音,一起篩掉的話,未免有點可惜。 像這類信息,最好的做法就是利用“關鍵詞+鉤子”的形式將其存儲起來。 關鍵詞描述“資料”的內容、價值和用處,鉤子則告訴我們:從哪來可以找到。 比如你在厚昌學院公眾號上看到一篇關于“著陸頁優化技巧”的文章,那你便可將鏈接復制下來,利用EXCEL表格分類的功能,將其記錄。 為什么不建議直接收藏?親身經歷!公眾號的內容直接收藏,不僅以后會忘,事后還得花時間再去整理消息,很耗時間!
指感興趣,卻又不成體系的零碎信息,將其稱之為想法,是除了“噪音”外,接觸最多的信息。 但為什么是稱之為想法,而不是數據或資訊呢? 因為任何一條感興趣的數據,都會讓思維參與盡量。最終所呈現的,可能不是它原本的樣貌,而是經過思維交互、擴充、改寫后的樣子。 比如,當你看到一組數據時,你會思考: 這個數據意味著什么? 在數據本身上存在著哪些問題? 我應該如何去優化這些數據? 像這類信息,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視角,懂得去審視信息: 它的來龍去脈是什么?背后的意義是什么?有什么作用?等等。 只有這樣,才能發揮它的真正價值。
指感興趣、又系統的信息。 這類信息,基本可分兩種:
比如有點擊沒對話的優化方法等等。 像這類信息,建議發現后,盡快去實施,并在實施的過程中,記下疑問和可以優化的地方,不斷反饋和迭代。 直至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技能。
這一步驟需要跟資料那個信息分類相結合。 比如我想優化下著陸頁,那便可從資料的類目中搜索出和著陸頁相關的信息,著陸頁的內容撰寫、配色、排版、轉化點設置等等。 在這個過程中,信息會轉化成技能。 上述是對日常信息的4種分類。那么分完類,在管理這些信息時,我們又要遵循哪些原則,可幫助我們最大化地吸收信息呢? 那就是:聯想 無論是針對「想法」的發散思維、擴充和完善,以及針對「方法」的主題整理,最核心的就是一點:聯想。 也就是,將單條信息,跟其他相關信息掛鉤。 很多時候,單條信息本身看不出任何東西,但當大量的相關信息聚集起來,就會構建出新的信息 —— 趨勢,結論,創意,等等。 這種不斷將散落的點,聯結起來,構建成網絡,不斷賦予它們整體性的過程,其實就是自己的知識體系,不斷實現突破和躍遷的過程。 在聯想時,有以下2種方法: 1. 自上而下,思考:我手頭上有什么,還需要什么東西? 2. 自下而上,通過關鍵詞和標簽的形式,為每一條資料、想法做好儲備,待到機會合適的時候,將它們串聯起來,同主題進行統攝,構筑成「方法」。 |